“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干部,违规入股经商无论是否参与经营、有无获利,都是党纪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今后我一定吸取教训,严守纪律红线。”日前,某单位违规经商办企业干部在接受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干部谈话时,作出深刻检视反思。而揪出这一“隐性”问题的关键,正是大数据监督的精准发力。
为破解监督中“被动受理多、主动发现少”“人工排查难、精准度不高”的难题,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以桂林市建设大数据监督模型试点为契机,“室组”联动协作,依托公权力大数据监督数据库,打通数据壁垒,提高问题线索发现效率,推动监督关口全面前移。
在民生领域,纪检监察组通过低保对象家庭经济核对中心、财政人员违规领取低保金的监督模型等比对,累计筛查低保对象信息26.7万余条,发现预警信息22条,移送问题线索5条,第一种形态处置2人,持续推动社会救助核对监管常态化,保障民生资金安全;在规范公职人员履职方面,借助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监督模型,高效筛选出40余条疑似违规经商办企业预警信息,经过核查,目前已立案1人,第一种形态处置3人,切实筑牢廉洁履职“防火墙”。同时,针对案件查办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发整改函、谈心谈话等方式提出建议8条,推动监督单位完善监管制度,做实纪律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纪律红线。
从“人工排查”到“智能预警”,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防范”,大数据正让监督更精准、更高效。下一步,纪检监察组将持续深化大数据在民生保障、公职人员履职等领域的应用,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督质效,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