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党风政风 > 正文

桂林党史故事 | 青山处处埋忠骨

来源:灌阳县纪委监委
摘要:逝者如斯,80多个春秋过去了,英烈的故事被世代传唱,一块无字碑记载的不只是一个李连长的悲壮故事,更是为英勇的红34师全体将士树立的不朽丰碑。

  1934年12月1日下午3时,一阵阵惊天炮响,架在界首湘江之上的浮桥被炸毁,油桶、桥板、尸体伴着腥红的血水漂浮在滚滚湘江上,战炮轰鸣、烽火连天。漫天硝烟中,中央红军主力越过老山界,向贵州进发。

  另一边远离界首70公里的一个湘江支流——灌阳深浦流(原属全县,1952年划归灌阳管辖),一路遭遇重创、过不了湘江的全军总后卫34师在陈树湘师长带领下又返回此地。

  此时的红34师残部流落在深浦源的鱼岩村,在高个子首长的率领下作短暂的休整。鱼岩村远离全州、灌阳两县县城,交通不便,几间茅屋搭建在陡峭的峡谷当中。12月桂北的寒冬,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一匹马驮着一部电台,高个子首长忐忑不安地用电台联系着总部。半个小时后,高个子首长含着眼泪带着队伍往东撤离,欲重回湖南。剩下的重伤员也因此流散在了这里。

  鱼岩村地处深浦源上游,山高水陡,森林密布,往西3公里有个叫大屋场的地方,住着一个贫困农民叫陆英源,家徒四壁,靠刀耕火种为生,吃了上顿没下顿,吃尽了人间的苦头。

  1934年12月初的一天,陆英源清晨出外割草,在地头发现一个受伤的红军战士,就将他带回家藏在红薯窖里躲避桂军及民团搜查,想方设法为伤员找草药、寻丹方。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红军战士创伤初癒,又转移到附近岩洞养伤,但不久就被当地土豪劣坤发现。

  红军经过灌阳,从来都是住祠堂里、睡屋檐下,不进农舍不扰民,吃东西给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由于当时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政府在广西强制推行“三治”(即自卫、自治、自给)“三寓”(即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很多红军流散人员和伤员受到了残酷迫害。流散在灌阳的这些红军战士也不例外。深浦源的土豪劣坤以红军战士放火烧屋为由,纠集当地的流氓地痞将他抓走,并在一个叫十块田的地方,将他吊在油桐树下用火活活烧死。据目击者称,因有战士尸体脂肪渗入地下,第二天地上还有火苗在燃烧,大火之后只剩下四肢的骨头,头颅也不知去向。

  1978年左右,灌阳县文化部门在一次搜集革命烈士故事的行动中, 挖掘到了红军战士被活活烧死的惨案。在当地知情人和目击者的指引下,工作人员在十块田找到了红军战士的遗骸,遗憾的是现场没有找到头颅,最后红军烈士的遗骨被迁往现解放村小学的对面安葬,为他立了一块无字碑。据了解当时还召集解放村村小的学生及村民一起为红军烈士举行了隆重的遗骸安葬仪式。

  那么这个烈士究竟是谁?深浦源的群众都叫他李连长。直到1978年,知情人才透露该红军战士姓李,因为被抓时配有短火(手枪),估计是个连长,故称李连长。

  34师师长陈树湘说过,渡江不成,就到湖南打游击,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不料这句话被不幸言中,不仅成为红34师的宿命,也成了34师一员的李连长的宿命。

  逝者如斯,80多个春秋过去了,英烈的故事被世代传唱,一块无字碑记载的不只是一个李连长的悲壮故事,更是为英勇的红34师全体将士树立的不朽丰碑。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谨借用这句名言献给我们英勇的红34师。(摘自《红军在灌阳》唐文整理)

龙胜:系民心 听民声 真抓实干纾民困
市委党校举办2021年春季学期主体班 “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红诗红歌会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