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爱牡丹,爱到极致时,连帝王都为它动了山河。周敦颐一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道尽那盛唐气象里的雍容华贵。彼时的牡丹,是盛世的象征,是国泰民安中的雍容气度,一如纪检监察工作在太平岁月里的坚守——当国家繁荣、社会安定时,更需以严明的纪律守护这份安稳,如牡丹守护盛世荣光般,不容分毫贪腐玷污这份雍容。
世事难料,两宋之际,“北人南渡”的仓皇里,梅花成了逆境中的精神图腾。林逋“梅妻鹤子”,以一生清逸诠释对梅的钟情,那寒风中傲然绽放的梅,是乱世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守。这让我想起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无数瞬间:面对复杂的案件、说情打招呼的干扰、腐败分子的威逼利诱,纪检监察干部何尝不如梅花般,在凛冽“寒风”中挺直脊梁?宋以后,梅花象征的永不妥协,恰是纪检监察干部最该有的品性——无论何种困境,都要坚守初心、秉公执纪,让正义的“暗香”穿透迷雾,在逆境中守护党纪国法的尊严。
若说梅花是逆境风骨,兰花便是文人风骨里的清正。孔子言兰之幽香为君子品格的象征,“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兰花的香,是“空谷幽兰”的清冽,是不迎合、不随流的坚守,恰似纪检监察干部的廉洁自持。工作中,重金相诱、权力相胁、人情相缠时有发生,但纪检监察干部当如幽兰,耐得住“空谷”寂寞,抵得住外界纷扰,让清正的“幽香”萦绕心间,不染世俗尘埃。真正的清正,绝非示人的姿态,而是融入骨髓的坚守——纵使无人喝彩,也要守住纪律底线与内心纯粹。
桂花亦然。起于隋唐的科举,使“折桂”成为金榜题名的象征,丹桂飘香时,恰是仕子收获希望之季。桂香中,藏着文人士子对理想的追求,对“登天子堂”的向往。这份执着,与纪检监察干部对“执纪为民”理想的追求何其相通?投身此业,不为权名,只为守护群众利益、捍卫社会公义。如古人执着“折桂”,我们执着于每起案件的公正查办、每个问题的彻底整改,执着让党风廉政建设的“桂香”沁入万家,使群众真切感受正风反腐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荷花,自古便是清正廉洁的代名词。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誉,使其成为君子品格的典范。这恰似纪检监察工作的使命——我们如莲,难免遭遇“淤泥”般的诱惑考验,却须如莲般“不染”,在纷繁中保持清醒,以“溯水行舟”的勇气,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斗争,严守党纪国法尊严底线,全力净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从唐时牡丹的雍容,宋时梅花的坚韧;从孔子笔下的幽兰,文士追捧的丹桂,到荷花的高洁,每一种花都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映照着纪检监察干部应有的品格。我们当如牡丹,守护盛世安宁;如寒梅,坚守逆境风骨;如幽兰,葆有内心清正;如丹桂,执着理想追求;如清荷,挣脱“淤泥”羁绊。花品即人品,廉心映初心,在纪检监察事业的征途上,我们当以花为镜,以廉为尺,于正风肃纪反腐的新征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