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随笔|品酸粉本味 思履职初心

作者:吕永明
来源:雁山区纪委监委
摘要:国庆中秋长假,暂别办公室里堆叠的文件与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我踏上了回宾阳的路。这次回乡,不为探亲,只为赴一场大学同窗的婚礼——他是土生土长的宾阳小伙,执意要在故乡的老院里,办一场满是烟火气的婚宴。

  国庆中秋长假,暂别办公室里堆叠的文件与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我踏上了回宾阳的路。这次回乡,不为探亲,只为赴一场大学同窗的婚礼——他是土生土长的宾阳小伙,执意要在故乡的老院里,办一场满是烟火气的婚宴。

  同窗的婚礼设在他家老宅的院子里,青砖灰瓦下挂着红灯笼,宾客们操着夹杂方言的普通话谈笑,空气中飘着饭菜的香气。“走,咱们尝尝家乡的酸粉!”趁天色还早,新郎拍着胸脯,一会儿就把我拉到县城巷道卖酸粉的小店前。店主是位白发老人,身前的桌上摆着一排瓷碗,雪白的米粉浸在琥珀色的酸汤里,叉烧、炸波肉、炸灌肠、紫苏叶码得整整齐齐,翠绿的黄瓜丝撒在上面,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是外地回来的吧?”老人一边给我舀酸汤,一边笑着说,“这宾阳酸粉可有讲究,早年间咱宾阳是滇桂古道的必经之地,马帮客商赶路累了,就盼着一碗酸粉解乏。那时候的酸汤都是用老坛腌的,酸得透亮,鲜得醇厚,能把一路的疲惫都化了。”我接过碗,先抿了一口酸汤,那酸味不冲不涩,带着米香与香料的回甘,瞬间唤醒了味蕾——这味道竟与母亲做的酸粉有几分相似。

  母亲也是宾阳人,年轻时嫁来了桂林,却总念着故乡的酸粉。小时候我听她说:“咱宾阳的酸粉没那么简单,米粉要精选上好的二春米细磨成浆,波肉要挑选肥瘦相宜的五花肉精心腌制,裹上炸糊放入油中炸至金黄,料汁需要挑选陈皮、八角、香叶……”那时我不懂,只觉得不就是一碗粉吗?直到此刻站在宾阳的老院里,听着老人讲酸粉的故事,嚼着脆脆的波肉,才明白这碗粉里藏着的,是故乡的烟火与传承。

  品着酸粉,看着小店前人头攒动排的长队,忽然想起自己的工作。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核查每一份证据、纠正每一个偏差,不也像宾阳人做酸粉一样,讲究“地道”与“精准”,酸粉的酸汤不能掺假,否则失了本味;我们的工作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辜负了信任。就像酸汤料汁需要时间沉淀,我们查办案件、守护正义,也需要耐心与坚守,在细微处较真,在繁杂中寻真。

  离开时,老人给我装了一小袋酸汤,说“带回去给家人尝尝”。提着一小袋酸汤,走在夕阳下的宾阳街巷,风里依然飘着酸粉的香气。这趟回乡,不仅赴了同窗的喜宴,更在一碗酸粉里读懂了母亲的乡愁,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初心——无论走多远,都要像宾阳酸粉那样,守住本真,守住责任,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永福:靶向施治解民忧 监督纠治 “看病贵” 难题
散文|辨“三果” 守廉洁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