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傍晚,在全州县枧塘镇金屏村一处农家小院里,几条长板凳围成一圈,镇纪委干部、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并肩而坐。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一场带着泥土气息的清风“板凳会”就在夕阳余晖中开始了。
“我家今年种的水稻多,上回暴雨把水渠冲垮了,灌溉成了大难题,能不能帮忙修一修?”一位村民率先开口。紧接着有人接话:“地里大蒜叶子发黄,能不能请专家来看看?”“唐某某两口子都是重度残疾,娃还要上学,日子太难了……”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家常话里透着真诚,也道出了实实在在的难处。
这样的场景在枧塘镇已不是新鲜事。为把监督工作沉到一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枧塘镇纪委推动“板凳会”成为常态——把议事现场从会议室搬到村民家门口、田间地头,让群众当主角,干部当听众,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实现“零距离”沟通。
“大家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膝盖碰膝盖,聊的都是实在事,我们也更容易听到真声音。”一位镇纪委干部这样说。从就业入学、生活困难,到人居环境、堰坝维修、特色种植,群众关心的事不分大小,都在“板凳会”上被一一摆出。
“之前就是在这样的会上,我们反映了村里缺活动场地的问题。没想到真给我们建了文化广场!现在晚上跳舞有地方去了!”村民赵大姐笑得合不拢嘴。她口中的文化广场,正是“板凳会”推动落实的民生实事之一。
据了解,该镇纪委通过“板凳会”建立起“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监督闭环。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带回研判。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并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30余个,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9起,落实群众关心的各类小事100余件。
小小板凳,不仅成为纪检监察的“移动探头”,更架起了一座座通向民心的“廉心桥”。干部俯下身,群众放开声,监督有了温度,治理也更贴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