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调阳(1516 —1580),广西桂林人,字和卿,号豫所,明代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死后谥号“文简”。
少有大志。吕调阳天资聪慧,学习用功。7岁那年的一天,吕调阳正在私塾读到《千字文》中“律吕调阳”一句,认为“律吕调阳”(本意是指用律吕来调和阴阳,使时序正常),于是对先生说“这就是我的名字”,可见其从小就有大志。父亲听说后,大喜说:“我儿志向不凡啊,以后必能成大器!”果然,吕调阳18岁就考中了举人,成为当时广西有名的秀才,被誉为“桂林一枝,当成国栋”。34岁时更是一举考得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榜眼,是状元之下的第一人,随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门无私谒。吕调阳为人为官公私分明,即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来托关系徇私情也不为所动。有一次,当朝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参加会试,想从主考官吕调阳那里走后门,让吕调阳帮“照顾照顾”。恰好这事被海瑞知道,便写了一封信给吕调阳,让他以公道自持,莫要帮张居正徇私舞弊。本就清正廉洁的吕调阳,看到海瑞的信,自然心领神会。最后张居正的儿子没有得到特殊“照顾”而黯然落榜。海瑞刚正耿直的政治品德当为万世楷模,但吕调阳公正廉明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为国家办事,有成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他歌功颂德。正所谓“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
立场坚定。嘉靖和万历年间的明朝,国家每况愈下,贪官污吏横行,朋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黑暗而又混乱不堪的政治环境中,吕调阳始终坚持自己为国为民的立场,从不拉帮结派,面对大奸臣严嵩的极力拉拢,也坚决“固谢不往”。后来严嵩因专权乱政、祸国殃民被罢职抄家,削籍为民,其同党也被一一治罪。吕调阳正是坚定了政治立场才避免被严嵩牵连进去。
崇德重教。吕调阳学识渊博,注重教育,堪称一位教育大家。他先后出任南北两京国子监祭酒,为人师的他,不忘师德的传承(吕调阳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永康学”的代表人物程文德),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以身作则,因此深受学生的敬重。他的学生遍布皇族公卿,包括隆庆皇帝明穆宗。除了教育,他还是一名大学者。在辅助张居正掌理国家大政期间,他参与了《穆宗实录》和《世宗实录》等史书修纂,还与张居正合作编撰了帝王儿童教科书《帝鉴图说》。《帝鉴图说》讲述了历代帝王的之举,也深刻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再辅之以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需学要义和治国理念,希望明穆宗和明神宗能够效仿历代圣贤帝王励精图治,做一个人人可敬的圣君。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窥见吕调阳“致君饶舜”和匡扶社稷的教育、治学思想。
1580年,吕调阳逝世于桂林,万历皇帝悲痛不已,甚至“辍朝一日”。张居正亲自为他撰写了《太保吕文简公墓志铭》,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并把他比喻为大明的丙吉(汉代名臣)。在嘉靖至万历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吕调阳坚持自我,严以律己,不随浮沉,最后还能急流勇退,不为政敌所忌刻,这一切皆因他大公无私和清正廉明的品德。